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kkf7008

王秀兰,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与阎逢春、杨虎山、张庆奎和筱月来并称蒲剧五大泰斗,青年时代就被誉为“蒲剧之花”。她在艺术上有相当高的造诣,对蒲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秀兰是临猗县临晋镇人,生于1932年,初名秀贞,学艺后取名秀兰。因家境贫寒,幼时随母漂泊到西安。童年的她常去晋风蒲剧社看戏,一次晋风社新排《水漫金山寺》,正缺一个扮演小海螺的角色,师傅们见她聪明机灵,又爱看戏,就让她扮一个“海螺”试试。第一次登台,她就从容不迫、配合自如,既没跑错圆场,还会使眼神,这使大家对她刮目相看。于是她以“小票友”为名,进入晋风社。蒲剧花旦“月月鲜”原筱亭成为她的第一个授业恩师。师傅给她排了《柜中缘》中的许翠莲,8岁那年,在西安“五省会馆”剧场里,王秀兰第一次正式登台,受到观众赞赏。从此后“八岁红”、“小跳蚤”等美名传开。这以后又排了《送女》、《洞房》、《明月珠》、《捡柴》、《卖水》等折子戏,晋风社接受她为正式成员,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因为王秀兰入晋风社以前,看过不少戏,她懂得了台上要见真功夫,台下就得勤学苦练。入社以后,她一方面加紧苦练基本功,拿顶、下腰、踢腿、扳脚、跑圆场等什么都练,每天喊嗓子从不间断;另一方面多学戏,当时的晋风社聚集了大批蒲剧著名艺人,蒲剧旦角一代宗师王存才、孙广盛,著名青衣筱艳秋、花旦筱兰香,著名须生满娃、阎逢春,花脸杨登云、名丑晋南丑等等。

王秀兰和这么多名伶朝夕相处,从他们身上多方面吸取营养。她除了和师傅学会很多花旦戏以外,还向孙广盛学《藏舟》;向王存才学《杀狗》、《双藏柜》;向筱艳秋学《算粮登殿》、《四进士》;又学了《回荆州》、《美人图》等10本大戏。不到两年,蒲剧的花旦、青衣戏她学会不少,但她并不以此为满足,她还学眉户,学秦腔,她曾演唱过眉户《卖水》、《走南阳》、《隔门贤》;秦腔《走雪山》、《金玉奴》、《黛玉葬花》、《玉堂春》;她还唱过杂曲《小放牛》、《打花鼓》。

好学多闻,广采博收,使王秀兰在艺术上大为长进,不久就成了驰名西北一带的花旦演员。她擅演花旦戏,除深得老师原筱亭的教益外,著名花旦孙广盛、王存才和青衣筱艳秋(孙安荣)都对她有较深的影响,并曾受到梅兰芳、程砚秋的指点。她勤奋好学,博采众长,传统功底深厚,戏路较宽,唱做皆优,尤以做工见长。她的表演细致山西蒲剧,表情自然逼真,舞蹈动作优美洗练。在广泛地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努力进行革新创造,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她重视艺术经验的总结和戏曲理论的探讨,曾提出运用程式要做到真实化、生活化、个性化和舞蹈美的主张,并著有不少艺术散论。她在《卖水》“表花”中美妙的舞蹈身段为人们所称道。她的嗓音清脆,咬字清晰真切,演唱委婉大方,韵味醇厚,声情并茂。当时在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千花万花,不如王秀兰的《卖水》、《表花》”;“左扭右扭,不如王秀兰的台上一走”;“只要看上王秀兰,哪怕家里贼偷完”;“看了王秀兰的《杀狗》,地下银钱不瞅”等。这些俚语充分表达了广大群众对她的艺术的喜爱。

山西蒲剧戏曲大全全本_山西蒲剧_山西蒲剧艺术院

王秀兰运城艺校第一批的学生王万朝说,“当时王秀兰不管去哪里演出,总是人山人海,如果去村里演出,那就成了村里一个重要的节日,呼朋唤友,广待亲朋。戏演完了,观众也不会散去,许多人会跑到后台,看王秀兰卸妆。当时‘追星’没有索要签名的习惯,也没有合影的条件,戏迷们就是围在王秀兰身边看她卸妆,等卸完妆后,再凑上来送王秀兰几颗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鸡蛋。”王万朝作为学员,跟着王秀兰出去演出,这样的场面不知道见了多少次,让他由衷地感慨——王秀兰在我们心里,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全国解放后,王秀兰于1950年回到山西,在山西省大众蒲剧团工作。1952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一出《藏舟》,为蒲剧赢得了意想不到的荣誉,获得演员二等奖,藉此跻身于全国戏曲名流之列。这时她才20岁。这次会演,使她大开眼界,一下子接触了那么多剧种,见识了那么多著名演员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之后的几年中,她又参加了两次文化部组织的演员讲习班,与全国各剧种的名演员荟萃一堂,切磋艺术,并聆听了梅兰芳等艺术大师的讲课,受到程砚秋先生的赏识与指导,使她懂得了许多艺术创作的道理,明白了戏曲表演程式的运用,一举手,一投足都要符合人物当时的心情、身份,以及所处的环境。通过交流学习,使她在戏曲理论水平和表演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解放初期,她回到山西,与著名须生阎逢春、张庆奎,花脸杨虎山,小生筱月来(段连杰),并称蒲剧五大名伶。在太原和晋南各地演出,深受家乡的观众欢迎。她还排演了现代戏《大家喜欢》、《王贵与李香香》、《血泪仇》、《血训图》和新编历史剧《燕燕》、《墙头马上》等新戏。1959年,由王秀兰主演的《窦娥冤》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戏曲影片,这是王秀兰表演艺术上的一个新的飞跃。王秀兰在自己的表演中,根据对剧情人物的理解,对传统的表演方法,都有所取舍,有所发展,有所创造,给人一种新意。

王秀兰在一生的舞台实践中,博采众长,勤奋好学,功底深厚,戏路较宽,花旦、刀马、青衣都不挡手,唱做皆优,尤以做工见长。她的表演精致细腻,表情自然逼真,生活化和艺术美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舞蹈动作优美洗练。她在广泛地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努力进行革新创造,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重视艺术经验的总结和戏曲理论的探讨,曾提出运用程式要做到真实化、生活化、个性化和舞蹈美的主张。她善于塑造古今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不仅塑造了焦氏、尹碧莲、窦娥、胡凤莲、卢凤英、红娘、梅英、白素贞、燕燕、周兰英、穆桂英等许多身份不同、环境迥异、性格千差万别的古代女性形象,而且还塑造了李香香、小芹、李双双等现代人物。

山西蒲剧戏曲大全全本_山西蒲剧艺术院_山西蒲剧

《杀狗》、《藏舟》、《卖水》、《少华山》、《燕燕》、《送女》、《明月珠》、《回荆州》、《美人图》、《大家喜欢》、《王贵与李香香》、《血训图》、《蛟河浪》、《窦娥冤》等,是她艺术生涯的代表性作品。她的许多戏脍炙人口,深受观众喜爱。在《杀狗》中饰演的焦氏“吃面”的表演,令人叫绝;《卖水》“表花”中美妙的舞蹈身段为人们所称道;《蝴蝶杯》中她扮演的“闺门旦”卢凤英,演得惟妙惟肖,恰到好处。王秀兰的表演有着为人所难及的本领,这与她深厚的艺术功底分不开。

她在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深有体会地说:要想成为一个好戏曲演员,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戏谚里有这样一句话:“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没有腰腿功,站在那里腰立不起来,腿绷不住劲,外形就不美;坐下、行走、跑圆场、走花梆子都需要腰腿的功夫。再就是要多学、多演。多学,要向前辈们学,向他们请教,学他们的拿手戏,继承他们的精华,和他们同台演出,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在台上看得真,观察得细,体会得深;对唱、对做、对打的时候,更可以知道人家的劲头、尺寸。向同辈学,向各兄弟剧种学,会戏多,表演艺术手段就掌握得多,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多演,多实践,多学多用,多用多学,既学戏,又练功,以戏带功,上功快。她说:“我如今戏路子宽,花旦、丫环旦、闺门旦、青衣都不挡手,演什么角色都拿得起来,就是当初学得多,演得多的好处。”

王艺华说,许多戏剧演员在台上都是“唱戏”,觉得只要卖力,观众叫好就是成功,就是“角儿”。王秀兰却不一样,她是在“演戏”,精心揣摩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然后才用各种戏剧手段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王秀兰自己总结说,演员要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装龙要知龙性,装虎要知虎性。会演戏的演员演人,不会演戏的演员演戏。演戏要动情,表演缺情乏意是艺术的大忌,台上动真情,台下动感情。表演艺术的情是以真为基础、以诚为前提,真实感是沟通演员和观众的桥梁……

话语虽然很朴实,却是王秀兰几十年艺术生涯的体会,她在不同的场合都向年轻演员传授过,希望他们能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将蒲剧艺术更加发扬光大。毕竟,蒲剧现在是中国众多地方剧种之一,但在王秀兰那时候,因为她和其他老一辈演员的努力,蒲剧不可争辩地站在了国内戏剧界的前列。

山西蒲剧_山西蒲剧艺术院_山西蒲剧戏曲大全全本

王秀兰不仅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她还致力于培养蒲剧新一代人才,在她的四处奔走筹措下,1973年办起临汾戏曲学院运城文艺班,1980年办起运城地区艺术学校。她亲自为学生上课、排练,培养蒲剧新人1000余名,景雪变、吉有芳、张广爱、刘晓玉等著名蒲剧演员都是她的学生。

王秀兰讲过一件事。1960年,中国戏曲研究院举办梅兰芳表演艺术讲习班,梅兰芳、荀慧生、欧阳予倩等艺术大师亲自授课。讲习班分为年轻优秀演员组成的研究生班和知名演员组成的研究员班。研究员班不但要自己学,还要给年轻演员授课。班上人不多,有表演越剧的袁雪芬、湘剧的彭俐侬、汉剧的陈伯华、粤剧的红线女和豫剧的常香玉,王秀兰也在这个班,年龄最小,却担任着组长。

曾有一天,给学员们示范表演,王秀兰一晚上演了4出戏,《藏舟》《卖水》《烤火》和《杀狗》山西蒲剧,演完一出,台下演员等着王秀兰换好服装演下一出,4个多小时,王秀兰把蒲剧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学员们大开眼界。京剧名角雪艳琴当时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看了王秀兰的表演后大受启发,就把《卖水》转授给了学生刘长瑜,后来,《卖水》成为刘长瑜乃至京剧的经典唱段。而刘长瑜多次说过,她的《卖水》就是学自蒲剧。

王秀兰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山西省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为日、美、法等外国留学生授课。198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她以饰演《少华山》一剧中的尹碧莲获文化部全国中老年戏曲会演“特等奖”。2008年2月,王秀兰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蒲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她的一生都在为蒲剧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她还把从艺79年来积攒下的剧本,全部捐给了运城市戏剧研究所。这数百册剧本中,有手抄本也有油印本,历经战乱和动荡的岁月,保存下来殊为不易,大部分是因为放在王秀兰母亲家,才免于流散损毁。它们贯穿王秀兰在晋风剧社、大众蒲剧院、晋南蒲剧团、运城蒲剧团等各个时期,包括传统剧目、革命现代戏、新编剧以及曲谱、舞美服装设计图、戏单相关材料等。

这些剧本,有些是王秀兰演过的,还有些是同行送给她的。可以这么说,这些剧本不仅是王秀兰艺术生涯的见证,也是蒲剧近百年发展历程的珍贵史料。运城市戏剧研究院院长宁云封说:“这些资料十分珍贵,以往的蒲剧艺术传承都是口述笔摘,都是独本,丢失了就会失传。”

事实上,蒲剧的传承已经有了断层。王秀兰说,我们蒲剧界有很多人不知道蒲剧有南路戏和西路戏之分。南路戏的剧本质量非常高,在过去,南路戏的演员都不到西路戏班子去演出。二者区别之处,不在于唱腔和表演,就在于剧目。南路戏只唱24本戏,上中下各8本,而西路戏,传统剧、移植剧和新创剧都唱。

因为南路戏内容的狭窄,新中国成立前后,就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王秀兰拿出一张纸,一字一句地念着南路24本戏的戏名口诀:(上8本)上了《盘陀山》,来在《红梅阁》,阁前一棵《阴阳树》,阁内放一张《麟骨床》,床上擎的《瑞罗帐》,床上放的《意中缘》,床下放的《十五贯》,墙上挂的《乾坤啸》……

山西蒲剧戏曲大全全本_山西蒲剧艺术院_山西蒲剧

这些剧目,哪怕是蒲剧的老戏迷,可能也没看过,现在的蒲剧演员,也不知道它的唱词是怎样的。王秀兰希望,蒲剧研究者能从她捐赠的剧本中,找出完整的南路戏剧本,重新创排,恢复演出,丰富蒲剧的上演剧目,再现蒲剧这一重要流派。“我的孩子没人唱戏,他们承受不了(这个遗产),捐给国家,才能永久保留下来。”王秀兰说,“我死了也放心”。在王秀兰86岁的时候,蒲剧依然是她心中最深的挂念。对于王秀兰来说,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比蒲剧更重要的事情。

成为大师,需要个人的奋斗,也要看天时地利。现在的蒲剧界,也许缺乏再出现一个“王秀兰”的历史条件。但是,王秀兰对戏剧的热忱,那种“爱戏如命”的精神,是值得后辈演员传承的。

王艺华说,王秀兰“一辈子脑子里就一件事,就是唱戏”。王艺华是武生出身,行当和王秀兰不同,在艺术上受到王秀兰的指点不多,而王秀兰的那种敬业精神,让他钦佩不已,“见了王老师多少次,她从来不和我聊挣多少钱、住多大房子的事情,就是说戏。最近我退休了,王老师特意和我说,你从团长的位置上退了,舞台可不能退,正是会演戏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演上几年。”

王艺华回忆起王秀兰当年还在舞台上时,只要晚上有演出,为了保护嗓子、保持状态,白天就禁声了。到了晚上,化好妆后找一个背人的角落坐好,眼睛闭着就开始默戏,完全沉浸在剧中人物的精神世界里。有了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掌控舞台,不仅掌控自己扮演的人物,也能掌控和自己搭戏的其他演员、伴奏的乐队以及观众。一上台,就能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让他们哭就哭,让他们笑就笑。而现在的演员,只要有点名气,社会应酬就多了起来,到上台前还在饭桌上,这么唱戏,又怎么能和王秀兰这些老艺术家去比?

王艺华的爱人陈秀贞当时是和王秀兰一起演出的小演员。她也说起过,就算是许多人住在大通铺房间,王秀兰平时的话也不多,他们也不敢随便上去搭话,就看见王秀兰一个人琢磨唱词和动作,常常能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有一次,她陪着王秀兰去打针,王秀兰在路上一边走着、一边做着戏里的动作。大家一见王秀兰出来,就围在她身边看着,身边越围人越多,而王秀兰根本没注意到自己身边围上了人。

王艺华有些忧心地说,现在戏曲面临的形势很严峻,观众的热情越来越高,戏的质量却越来越差。王秀兰得到大家这么多年的推崇,是一出一出的戏、一天一天的表演,在一个眼神、一个身段、一句唱腔、一句道白的磨练中日积月累起来的,完全靠实力。而现在的演员,有几个能吃了这种苦呢。“我们比不上王秀兰那一辈老演员能吃苦,下一辈连我们也不如。”王艺华叹了口气。“老艺术家对戏剧事业的那种敬业精神,我们要好好传承,好好地学习。”王艺华最后说。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kkf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