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僻字
前段时间一首歌颂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歌曲《生僻字》火得一塌糊涂。我看了一下歌词,来来去去就只知道词首“茕茕独立”四字出自李密《陈情表》,其它的……算了,咱们不说这个,咱们今天就以“生僻字”三字立意来说说那些我们耳熟能详却又不求甚解的成语吧!
凑巧,今早我就刚好翻到了一个比较有内哲值得拿出来品评的成语——“醍醐灌顶”。显然,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成语桥段。
一听到这个成语,想必大多数人都和我想到这样一个画面“高山之上,青松之下。两个人,一个洞达世事哲理的大哲,鹤发与衣袂飘飘,三言两语地在向一个前来求道的愣头青点拨传道。突然,后生眼前一亮,一拍脑门,惊呼“先生此言犹如醍醐灌顶令晚生茅塞顿开。”于是后生一番长揖后便下山去了。”
到这桥段,你知道,又一个大人物诞生了。显然,“醍醐灌顶”既专喻指某人有幸得到高人点拨或传授知识见解后突然茅塞顿开的大机缘。
牛奶中的醍醐
“醍醐灌顶”,这“灌顶”好理解,那这“醍醐”又到底是什么呢?又如何灌呢?
在很久以前,醍醐是一种蒙古人从奶乳中提炼而出的油脂状流体。
顶,此处译为头顶。
顾名思义,乍看上去它的意思是用醍醐浇灌自己的头顶。当然,如果这个成语就如这般浅显无味的理解倒是小觑我中华文化了。实际上,醍醐灌顶有大来头,大说法。
醍醐灌顶有本义与喻义之分。
印度人的向往
喻义源自于天竺,即印度那块。相传古印度君王新登基都会行灌顶之礼,用容器盛四海之水,浇于新王头顶,喻义君临天下,威加四海。
(古印度君王受灌顶之礼)
僧人在印度是很被顶礼膜拜的,同时他们也最讲究等级森严。同样的,他们也有灌顶之礼。凡僧侣弟子登堂入室修行到一定程度都会行灌顶之礼,由施礼人用容器浇甘泉于受礼人颅顶。受礼完毕,受礼人将进行一段时间的佛学精髓的闭关修练,寄美好希望于由此达到内外灌顶之要义,这一点不难理解。
也就是说醍醐灌顶也喻义佛教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顿悟。我们经常看到影视剧中佛教或者其它宗教施礼人往往会向受礼人头上洒几滴水,此举追本溯源正是出于醍醐灌顶之义。但不论是皇帝也好,和尚也罢,喻义都是往更高去。一个追求权力的高峰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一个追求智慧的高峰。
(维摩诘对醍醐灌顶有独到见解)
不过,虽然我们伟大的老祖宗早已将“醍醐灌顶”四字成文,但其义浅显,等到大唐玄奘法师西行后才有了更多佛家的内涵立意。
老祖宗的意释
按照印度那一套虽与我汉人行同等事,但是别人有他们自己的说法。所以,归结以上本义与喻义,我们可以总结,醍醐灌顶的“醍醐”可用两个字精辟概括:精髓!
比如早在唐朝之前就有对醍醐描述最为确切的
《涅槃经》:“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此句已经够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醍醐的精髓本质了。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此句对于醍醐的描述乃出于玄奘西行之前的几百年,大概是玄奘西行见天竺灌顶之礼后所行所感杂糅了我国醍醐的至精至髓之要义而将之意译为“醍醐灌顶”,既用精髓灌注人的头脑,使人达智慧明达之境界。
(玄奘西行问道于天竺高僧)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其实往文学修辞来说,醍醐灌顶是种通感修辞手法。那么什么是通感修辞呢?
朱自清就曾写有《荷塘月色》,其中他别出心裁地记荷花之香“有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既将花之香气通感修辞成能够听到的最美妙的音色。既嗅觉通感成听觉。倘若你直接写它的香味如何如何芬芳扑鼻沁人心脾,那则显得胭脂俗气了。
所谓通感即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五感以极其美妙的修辞互相替代使得词藻更加恰当清奇而又不落俗套。
你比如我们常说某位姑娘跟百灵鸟一样活跳,并不单指其玲珑讨人喜欢,也是通感说她就像百灵鸟发出的婉转动听的声音那样可人。这里视觉与听觉便通感了。再比如我们比喻桑巴火辣美食总会想到热情澎湃地爆发的火山。也是把美食火辣的味道通感成炙热的火山。
云里雾里的艺术
显然,醐灌顶概如此理。细看来,“醍醐灌顶”这个成语不得了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中西文化碰撞兼容的产物,更有故事,有历史,有修辞还一眼看上去讳莫如深,这才是它之所以如此受无数高僧大哲青睐的原因所在。咱们中国人信奉一句话叫做:云山雾绕出仙人。
这样云里雾里地倒刚好把那些高人藏得深深地更令人神往。一眼让人看上去就知道个中一二三的,那倒显得直白层次低了。
山西晋中灵石县,一方大院的匾额,
写着四个什么字?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kkf7008